陈郡谢氏_第18节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   第18节 (第2/4页)

步子,将手中油纸伞递给她:“晔不便再送了,女郎徐走。”

    ??秋姜道:“多谢相送。”转身往侧门而去。

    ??元晔目送她远去,直到有仆人过来开门,几个丫鬟婆子簇拥着她进去了,才收回目光。兰奴撑着伞过来找他,给他披上油绢纱衣,望着他欲言又止。

    ??元晔淡淡道:“走吧。”

    ??第028章 草堂求学

    ??028草堂求学

    ??“娘子可回来了,奴婢与青娘子、锦书阿姊差点就报了县官。”孙桃拉着她的手一路埋怨道。

    ??秋姜也一路笑着打趣她:“如今为何又没报?”

    ??孙桃道:“还不是怕累了娘子名声。”又左顾右看,伸手遮住半张脸,神秘兮兮道,“青娘子说的,传出去对娘子名声不好,这事连太夫人、主母、郎主都没敢告诉。”

    ??秋姜嘉许地刮了刮她的鼻尖:“你个多嘴多舌的小婢子,总算没给娘子我惹祸。日后啊,多听青鸾的话,娘子我保管给你许个俊俏点的小郎。”

    ??孙桃嘴里不依,一直撒娇到院内。待她去了,青鸾笑着上前道:“娘子也该管束一下了,这样野的性子,保管不出意外。”

    ??“我省得的。”秋姜望着这小婢欢欣雀跃的背影,由衷开怀,抬袖掩了微笑去。

    ??冬日入学虽是此地旧俗,每年的三四月却是士子士女求学的盛季,但凡有大儒名士在某地结庐暂歇,便有数之不尽的向学之子慕名而来,登门求拜。王恭和谢远二人在东郊太罗山暂居的消息一经传出,各地士子不远千里前来求学,原本罕有人迹的太罗山也愈发热闹起来。

    ??王恭祖籍徐州琅琊郡,本是琅琊临沂人,是琅琊王氏直系一脉嫡系子孙,永嘉之乱后琅琊王氏南渡长江,迁居至会稽山阴一带。南朝刘宋、萧齐乃至南朝萧梁前期,此地大多数时候为南朝属地,但因位于南北交界的重镇,贯通四州,扼守中原,又濒海而立,素来是战时必争的险要之地,每有南北征战爆发,必然首当其冲,到了元嘉时期,一度又被北魏攻占。王恭当时年幼,便随着叔父一同到了北朝出仕。后来,他厌恶了官场,看淡了名利,便辞官归隐,与谢远一同周游各地。

    ??自东晋八王纷争以来,战争频发,政权更迭频繁,又因门阀之风盛行,时人皆重家族而无国域之分。像王恭与谢远这样闻名遐迩的名士,无论南北两地的士大夫还是庶民都极为推崇。所以,来太罗山求学的不止北地士子,更有不少渡江南来的文客,一路结伴,言诗作赋,将书香文墨的大雅之风带到四方人家。

    ??琅琊王氏是儒学世家,素来秉承孔夫子“有教无类”的宗旨,只要诚心向学,无论男女老幼、士庶之别、束脩多少,一律接纳。

    ??秋姜在谢氏的学堂内与人龃龉结怨,也不耐天天与一些小姑争论,在谢衍的允许下,三月初旬便乔装一番入了学堂,如今在“天”字号草堂就学。这便是古代的“快慢班”了,天字号草堂聚集的多是士族子弟,对应的则是地字号和黄字号了。这倒不是先生偏心,这个年代,绝大多数资源掌握在士族高门手里,寒门子弟想要获得丰富的知识实在太困难了,哪怕资质出众,同等条件下也难以和士族子弟相比。

    ??太罗山是盆地,四周高而中间低,冬暖夏热、降水丰沛,谷中四季常春,花木斗艳,中间低洼处有一条明亮如镜的小湖泊,风景极为秀丽。久而久之,士子们便不在简陋的草堂舍内住宿,沿着湖泊建起一幢幢高脚木屋,既防潮又可抵御蚊虫。

    ??天字号草堂的学生大多住在东岸,出身士族,房屋构建极为奢华,地字号次之,位于西面,而黄字号学子大多是寒庶子弟,基本缩在最简陋的南边角落里,有的只搭了几个草舍。

    ??现在不过是初春,谷中却非常炎热,这日休假,秋姜便只着了薄薄的一件大袖衫躺在木屋内纳凉。室内竹帘低垂,将窗口的阳光切割成密密的长条儿,只余些许光亮影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