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第12节 (第1/3页)
夸张是文人惯有的说话方式,同样是拿笔杆子的,文学家注重的是作品最终呈现的效果,史学家看中的是过程的客观真相。文学可以夸大其词,史学却得一丝不苟。苏徽那个做文学史的硕导曾经反复告诫过他,在研究文人时,一定不能完全相信那些文人留下的言论记载和自传,因为鬼知道他们在说话时是理智占了上风还是感性在主导言行。 但苏徽此刻愿意相信张誊光。 在来这里之前,苏徽有怀疑过这个说书人是早就被杜家的政敌买通了,刻意在酒楼之中说了一些刺激杜榛的言论,好激得杜榛动手杀人。 可如果这个说书人是张誊光,那么情况就不一样了。 张誊光穷了一辈子,若这时他真的受人钱财买通,何至于继续潦倒? 就算文人的言论不可全信,可他们的性格,或多或少都会反应在他们的作之中。哪怕是再表里不一的人,只要他拿起笔开始创作,也总会有那么片刻,内心的想法会不受控制的倾泻于笔端。 苏徽没有再说什么,只是嘱咐他好生休养。 毕竟今后夏国的通俗文学还要靠他来振兴呢。 走出房门后,苏徽找到了一名锦衣卫,询问他杜榛的为人及性情。 锦衣卫大部分时间都随侍皇家左右,或多或少都对杜榛这种皇亲国戚有一定的了解。按照他的说法,杜榛从小聪颖,因为被娇宠过度的缘故,十分的跋扈任性。 但再任性,也好歹是个聪明人。 这样的描述,也的确符合苏徽心目中对杜榛的印象。 韩国公已经在不久前被皇帝夺去了官职,杜家的人这时候该尽可能的低调,风头过后再谋出路。 那么杜榛为什么那天会如此冲动呢? 苏徽想了想,对锦衣卫说:“你们去将事发那座酒楼的管事人找来,我有话要问。顺便调查一下,他这段时间里接触了哪些人,杜四公子那日饮用的酒水,有没有被人动过手脚。” 皇后在与皇帝长谈之后离去,送走了发妻,皇帝独自一个人坐在空荡荡的金殿之内发呆。 “陛下心情不是很好。”他向来最是亲近的宦官方涵宁注意到了皇帝似乎正在头疼,于是主动上前为他按揉头部穴位。 “怎会。”皇帝长长出了口气,“朕只是觉得胸口有些闷。” 御案上堆积着如同高山一般的公文,他瞟了一眼,觉得越发的难受,好像自己被什么捂住了口鼻不能呼吸。 于是他豁然站了起来。 殿内侍奉着的宦官都下意识的直接跪下,战战兢兢等候他的吩咐。方涵宁亦跪了下去,“陛下?” 皇帝摆手,“朕想出去走走。” “来人,摆驾——”方涵宁连忙扬声冲着殿外高喊。 “慢着。”皇帝打断了他,“肩舆、轿子、辇车什么的都不必了,朕就是想出去走走。” 乾清宫外有一处小小的花圃,这还是荣靖公主十四岁时下令修建的,她说爹爹成日待在殿中与数不清的文书打交道,迟早会疯了,她给他建个花圃,皇帝闲来时可以出来透透气。 花圃中栽种的并不是什么名贵的花卉,不过是寻常的月季、蔷薇,每日都有宫人精心伺候这些花草,正值盛春,它们开得格外好。 皇帝漫步在花木之间,深深吸气,想要忘记萦绕在胸中的烦恼——如果这时候身边能有个可以陪他说话的人就好了。这样的念头突然冒出心头。 这是不可能的。既然做了天子,那就是孤家寡人了。 早些年,皇帝还是个飞扬跳脱的少年,喜欢这世上所有新奇的玩意,爱交朋友,好喝酒,但随着做皇帝的时日久了,过去的习惯也就渐渐的被磨灭了,他活成了另一幅样子。 就在这时,他听见了前方的嘈杂声,似乎是个女人在哭。 “怎么了?” 有小宦官过来通报说:“贤妃娘娘哭着求见陛下。” “哦,贤妃。”这个女人是他这几年的宠妃,虽不是什么顶尖的绝色,但她高贵优雅,知书